今年三月,在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將辦理一系列難得的大師級講座,透過講座讓您深度了解台北無圍牆博物館,一起探索台北的故事。
報名網址:【台北・無圍牆博物館】系列講座
(報名成功且全程參與者,可獲得精美紀念品1份,數量有限,送完為止。)
【北投・無圍牆博物館】北投人的文化覺醒-談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
●時間:111/3/13(日)14:00-16:30
●地點: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(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,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內)
●講師: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副理事長 陳慧慈、北投說書人 負責人 林智海
凱達格蘭族語「女巫居住的地方」,成為「北投」地名的由來,也反映出溫泉的地景。先天自然條件與後天政策發展,北投陸續建置了公園、公共浴場、競馬場等,成為熱門的旅遊區域,直到戰後,仍是觀光與校外教學的勝地。1994年北投國小校外教學發現了北投公共浴場,開始透過古蹟保存運動與非營利組織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」的催生,讓北投成為台北市第一個提出「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」的地點。本次講座邀請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」副理事長陳慧慈,分享「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」的歷史與實踐力量,也邀請北投地方創生團隊「北投說書人」負責人林智海,分享如何透過導覽遊戲的方式與在地對話,讓北投這塊土地成為永續旅行領導品牌。
【大稻埕・無圍牆博物館】1920自由民主之路
●時間:111/3/19(六)10:00-12:00
●地點: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(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,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內)
●講師: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執行長 蔣朝根
大稻埕從清領時期至今一直都是台北貿易繁華的區域,從過去的茶市到戲曲、陣頭與電影的匯集地,這裡同時是台灣的民主文化思潮的啟蒙地。1920年代起,隨著當代民主風潮的崛起,民主與平等的思想再度進入台灣,林獻堂、蔣渭水等人創立了台灣文化協會,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。本次講座邀請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先生,分享大稻埕的新文化運動史與「渭水驛站」的經營理念,透過分享大稻埕歷史的足跡,尋找台灣自由民主精神。
【城南台大・無圍牆博物館】藝居共生:十年之後寶藏巖的美麗與哀愁
●時間:111/3/19(六)14:00-16:30
●地點: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(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,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內)
●講師: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經理 韓慶玲、識閾工作室 負責人 吳季鴻(寶藏家園進駐團體)
寶藏巖聚落由60及70年代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。2010年10月2日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正式營運,以「聚落共生」概念活化保存寶藏巖,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。為保存寶藏巖歷史聚落風貌與舊建築的活化,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將該聚落規劃為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、「寶藏家園」及「國際青年會所」,並委託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管理。本次講座邀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理韓慶玲,透過藝術家進駐計畫分享「藝居共生」的實踐,並邀請「寶藏家園」進駐團隊「識閾工作室」負責人吳季鴻,透過講述「寶藏家園居民社造計畫」分享社區居民導覽陪力與商圈的結合。
【萬華艋舺・無圍牆博物館】艋舺故事
●時間:111/3/26(六)10:00-11:30
●地點: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(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,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內)
●講師:台北市導遊職業工會 理事長 吳洪泉
萬華艋舺是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,中國沿海的漢人18世紀帶著信仰來到艋舺落腳,龍山寺、艋舺青山宮、艋舺清水巖祖師廟、台北天后宮等廟宇,不只安定移民人群的心,也發展出結合信仰與生活的產業鏈,包含糕餅、製香、佛具、青草藥等精緻傳統產業,直至今日仍保有常民生活之風。本次講座邀請台北市導遊職業工會理事長吳洪泉,透過介紹萬華的人文地產景,分享從過去到現在的艋舺有趣的故事。
【城北廊帶・無圍牆博物館】被遺忘的起家厝: 來城北,輕旅行,找初心
●時間:111/3/26(六)14:00-16:00
●地點:台北探索館四樓發現劇場(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,台北市政府市政大樓內)
●講師:台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校長 黃啟清
位於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一帶的城北廊帶,自日本時期就相聚集了職業介紹所、質借處、御成町市場等各行各業的機能。戰後全球產業鏈等國際情勢牽動,此區設立許多飯店、百貨商場,形成了特殊的消費文化與異國基調。1990年代末,淡水鐵路改為捷運線,沿線鐵道的景色轉變為捷運與線形街區公園,加上地下書街、公共藝術與周邊的博物館群,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北廊帶風景。為於成北廊帶內的建成中學,長期與周邊的場館、社區合作辦理展覽與街區導覽,本次講座邀請台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校長黃啟清,透過分享介紹城北廊帶過去到現在的故事認識這個被遺忘的起家厝。